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黄昏时分的边城景象,充满苍茫寂寥的韵味。
开篇用军营傍晚的号角声和半掩的城门,勾勒出边塞特有的肃穆氛围。号角声刚停歇,城门虚掩,既暗示战事暂歇,又透露出边防的紧张感。接着用大雁的鸣叫和乌鸦归巢的画面,以声音和动态衬托出天地间的空旷寂寥——雁鸣回荡在辽阔天空,乌鸦盘旋眷恋着暮色,这些意象共同强化了黄昏时分的苍凉感。
中间两联转向自然景观的刻画。远处青黑色的山峦像排列的队伍,春天浑浊的河水奔流不息,这一静一动的描写既展现边塞风光的雄浑,又暗含某种秩序感。最后将视野推向更远方,三百里外的关东之地,隐约可见的都城天门,在暮色中显得遥远而神秘,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空间。
全诗通过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朦胧的视角转换,将边塞黄昏的种种意象编织成一幅层次丰富的画卷。既表现了戍边生活的孤寂,又透露出对京城的遥望之情,在苍劲的笔触中蕴含着细腻的情感流动。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