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的村居生活,通过历史典故和自然意象传递出超脱世俗的隐逸情怀。
前两句"霍原六聘山,焦先三诏洞"用了两个历史典故:霍原是东汉隐士,朝廷六次征召都不出山;焦先是三国隐士,三次拒绝朝廷诏书。这两个例子都在说主人公像古代著名隐士一样,多次拒绝朝廷征召,坚持隐居生活。
后两句"渔子定迷津,只莫桃花种"用了桃花源的典故:渔人发现桃花源后想再找却迷路了。这里诗人说:就算有渔人想寻找这个隐居处,也找不到路,因为这里连指引方向的桃花都没种。意思是自己的住处比桃花源还要隐蔽,彻底与世隔绝。
全诗通过拒绝功名、隐蔽居所两个层面,展现了一个决心远离尘嚣的隐士形象。诗人用简单几个典故就勾勒出主人公清高自守的性格,最后用"不种桃花"这个巧妙构思,把隐居的决心写得既坚决又富有诗意。这种用典自然、意境清新的写法,让隐逸主题显得不落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