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春日作 其二

桥西旧有伯鸾居,四百飞桥尽不如。
泉石谁令高士在,莺花自是美人馀。
舂声只可闻皋氏,箫曲那能到阖庐。
吴下繇来多侠烈,我行端不为鲈鱼。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苏州(古称吴门)春日的美景,同时借历史典故表达诗人的高洁志向。

前四句写景:桥西曾经住过东汉隐士梁鸿(字伯鸾),如今这里四百座桥都比不上它的风雅。泉水山石间仿佛还留着隐士的风骨,黄莺春花更像是为美人而存在的景致。这里用"高士""美人"的典故,暗示此地人文底蕴深厚。

后四句抒情:听到舂米声就想起隐居的皋伯通(梁鸿的雇主),但自己吹的箫曲达不到当年吴王阖闾的规格。苏州自古多豪杰,而我来到这里绝不是为了张翰思念的鲈鱼(指功名利禄)。诗人通过梁鸿、皋伯通等典故,表明自己向往的是隐士的高洁品格,而非世俗的功名。

全诗妙在把苏州春景与历史人物自然融合,既展现江南水乡的灵秀,又借古喻今表达超脱世俗的情怀。最后"不为鲈鱼"的宣言,更是点明诗人淡泊名利的志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