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弹篇七章当鞠歌行 其四

悲来乎噫嚱,殆不可以忍遏,而为此郁伊。
汝其我听,为汝歌之。
君子被人以德,女子媚人以色。
不求万年求一息,汝眉未舒气先塞。
试与汝登高楼,望远邱。
海在下,青浮浮。
系者鸥,飘者舟。
琪树零落蓬莱秋,仙之人兮今能留,何弗联袂人间游?
醒眼看天不如醉,那有金丹赎憔悴?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悲凉和对现实的无奈,同时夹杂着对人生短暂的感慨。诗人用直白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传递出复杂的情感。

1. 开篇的悲怆与压抑:
“悲来乎噫嚱”像一声沉重的叹息,直接点明内心的痛苦难以抑制。“郁伊”二字更是把这种闷在心里的愁苦形象化,仿佛整个人都被压抑得透不过气。

2. 男女对比,暗讽现实:
诗人用“君子靠品德,女子靠美貌”的对比,暗指社会的不公——高尚的人未必得到认可,而浮华的外表反而更容易获得青睐。这种反差让人感到无力。

3. 生命短暂的焦虑:
“不求万年求一息”是说:不敢奢望长生,只求片刻喘息,可就连这点愿望都难以实现。“眉未舒气先塞”刻画了愁眉不展、呼吸困难的窘迫,凸显生存的压抑。

4. 登高望远的虚幻解脱:
诗人幻想登上高楼,眺望远方,看到海上的鸥鸟和船只,还有传说中凋零的仙山(琪树、蓬莱)。这些缥缈的仙境象征逃避现实的渴望,但“仙之人兮今能留”一句反问,点破神仙也无法长留,何况凡人?

5. 醉眼看世界的无奈: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灵魂——清醒时看世界太痛苦,不如醉眼朦胧;世上根本没有“金丹”能解救心灵的憔悴。这是对现实彻底失望后的自嘲,也暗含对虚假安慰(比如功名利禄)的否定。

全诗精髓: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用近乎口语的呼喊(如“悲来乎”“汝其我听”),把一个人面对社会不公、生命短暂时那种窒息感写得淋漓尽致。登高望仙的想象越美好,越反衬出现实的残酷。最后“醒不如醉”的结论,不是颓废,而是一个清醒者看透世事后悲凉的幽默。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