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楼二首① 其二 (丙申稿,清光绪二十二年)

高踞仙城最上头,万方多难此登楼。
金汤空抱筹边略,觞咏难消吊古愁。
绝岛风尘狮海暮,大江云树虎门秋。
苍茫自洒英雄泪,不为凭阑忆故侯。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站在广州镇海楼上的感怀之作,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文人站在高处,看着眼前景象,心里特别难受时写下的心里话。

开头两句说诗人站在广州最高的地方(仙城指广州),但这时候国家到处都在遭难(万方多难),他登楼远望心情沉重。就像我们平时心情不好时,会找个高处散心,但发现看了更难受。

中间四句是具体写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 "金汤"指坚固的防御工事,"空抱"是说准备了防御策略却没用上,感叹边防策略落空了。
- "觞咏"是喝酒作诗,但连写诗喝酒都消除不了对历史的伤感。就像现在人借酒消愁却愁更愁。
- "狮海"指珠江口,"绝岛"可能指香港,看到那边战云密布(风尘)。
- "虎门"是鸦片战争爆发地,秋天的云和树让他想起历史伤痛。

最后两句最直白:他站在栏杆边忍不住流泪,但不是因为想念某个历史人物(故侯),而是为国家命运感到痛心。就像我们看到国家受欺负,忍不住掉眼泪那种感觉。

整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大家熟悉的地名(广州、虎门)和历史事件(鸦片战争)勾起共鸣
2. 把个人情绪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3. 站在高处远望的视角,让感慨更有画面感
4. 最后落泪的细节特别真实,让人感受到知识分子的爱国赤诚

简单说,这就是一首"看到国家被欺负,心里特别难受"的诗,但因为写得有场景、有历史、有真情,所以特别打动人。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