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郭适庵方伯游匡庐

匡庐高高不可极,积气天近寒云值。晴空风雨飘长虹,掩映光连湖水碧。

香炉日暖赤霞明,禹碣苍崖青藓匿。我曾浩荡纵襟期,凭虚不觉心魂歇。

方伯奇情天外开,降灵嵩岳见弘才。暂假东山恣游屐,南历三湘北五台。

浔阳两度访庐山,玉渊潭水照心颜。不惜招携方外侣,野田麋鹿喜追攀。

白鹤棋声泉石里,柴桑人家明灭间。遂淩绝顶驰逸驾,叠壁高奇竞叱咤。

奔激洪涛万木声,旋风吹尽层峦下。浮云走处巨石移,咫尺丹梯不敢跨。

天池寺,佛手岩,清江九派过征帆。山前山后围松杉,且携明月卧萝庵。

闲枕清风酒半酣,岘山真笑羊公憨。方伯言,余侧耳,嗒然丧我忘非是。

七十东坡閒羡此,蝴蝶栩栩誇庄子,将閒索閒何足齿。

圯桥已进老人履,东山忽为苍生起。把臂一笑聊相视,林响斋钟我说止。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陪同友人郭适庵游览庐山时的壮丽景色和内心感悟,充满了对自然的赞叹和对人生的思考。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庐山壮景(开头到"咫尺丹梯不敢跨")
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描写庐山的雄伟:高耸入云仿佛能碰到天,晴空下风雨交织像彩虹,香炉峰在阳光下闪耀红光,古老的禹王碑隐藏在青苔中。诗人说自己曾在这里纵情游览,站在高处感觉灵魂都得到了休息。这部分通过"奔激洪涛"、"旋风"等动态描写,展现了庐山的磅礴气势。

2. 友人风采("天池寺"到"东山忽为苍生起")
转而描写同游的郭适庵,说他像从嵩山降临的才子,游历过三湘五台等名山大川。他们一起探访玉渊潭、白鹤泉等景点,在柴桑人家(陶渊明故乡)感受隐逸生活。最精彩的是登顶时的描写:脚下是翻滚的云海,巨石仿佛在移动,陡峭的山路让人不敢迈步。夜晚住在山寺,枕着清风半醉,笑谈人生。

3. 人生感悟(最后部分)
听到郭适庵的谈话,诗人陷入沉思,想到七十岁的苏东坡羡慕这样的闲适生活,庄子梦蝶的故事,但最终指出真正的贤者(如谢安)还是会为百姓出山做事。最后以寺庙钟声作结,余韵悠长。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彩虹"、"赤霞"等鲜亮色彩和"洪涛"、"旋风"等强烈动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 巧妙穿插历史典故(禹王碑、陶渊明、谢安等),增添文化厚度
- 从壮游自然过渡到人生思考,既有"凭虚不觉心魂歇"的洒脱,也有"为苍生起"的责任感
- 语言豪放飘逸,像"把臂一笑聊相视"等句,生动展现文人间的默契

诗中"将闲索闲何足齿"(刻意追求闲适反而不值得称道)等句子,对现代人如何平衡生活与事业仍有启发意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