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对老友伍铁山的深情回应,字里行间透露出历经沧桑后的疲惫与无奈。
首联用"千里同风"比喻两人虽相隔遥远却心意相通,但紧接着用"玄沙白纸"的典故(指书信往来容易产生误会),暗示现实中交流并不顺畅。这种矛盾感立刻让读者感受到人际交往的复杂。
中间两联是全诗情感的核心。作者说自己亲友离散后依然身心疲惫,连笔墨都懒得碰——这是用"笔砚焚馀"的夸张说法,表现对文人生活的厌倦。"鹿裘归谷口"指穿着粗布衣服隐居山野,"难随鸿翮"则说无法像大雁那样自由高飞,两个对比鲜明的意象,把隐居生活的困顿与不甘写得淋漓尽致。
尾联最打动人心。作者恳求老友别再提起往事,因为那些回忆会让人像"新亭对泣"的典故(东晋士大夫面对国破家亡时的痛哭)一样伤心。这里没有直接说有多痛苦,但通过这个历史典故,让读者能想象到作者内心深沉的哀愁。
全诗妙在把文人雅致的用典(如玄沙白纸、新亭泪)和朴实的情感完美结合。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诗人,而是一个会疲惫、会逃避、会触景伤情的普通人。特别是最后"又教新亭泪眼多"的"又"字,那种往事不堪回首的叹息,至今读来仍能引起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