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室女新华哀诗(甲寅)

女子幼入学,稍长绝可喜。
所患在务外,相率风斯靡。
沪滨盛学校,吾见亦众矣。
家家掌中珠,化作蛇与虺。
异哉徐室女,天性秉孝悌。
其兄远游学,阖室奉祖妣。
能承大母欢,以女兼孙子。
恋亲且好学,不嫁尝自矢。
文字渐有名,浩瀚若秋水。
徐君出示我,涕下不可止。
女亡二十一,短折定何理?
盈盈玉雪枝,忽作尘土委。
人言才妨命,悔痛实无比。
所馀仅翰墨,魂魄必依此。
谁能哀以辞,吾女将不死。
我闻心骨悲,弥明(次女)亦长已。
彭殇那足较,飘忽同逝晷。
妄歆人间福,欲纂厌世史。
此哀何时忘,泪面不必洗。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述了一位名叫徐新华的年轻女子短暂而令人惋惜的一生,表达了父亲对女儿早逝的深切悲痛。

诗中首先描写了当时上海年轻女孩们的普遍情况:她们上学后渐渐变得爱慕虚荣、追求外在。但徐新华却与众不同——她孝顺长辈,主动照顾祖母;热爱学习,立志不嫁专心学问;文学才华出众,文字如秋水般清澈流畅。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品学兼优的女孩,却在21岁如花般的年纪突然离世。父亲捧着女儿留下的文稿痛哭,想不通为什么这么好的孩子会夭折。有人说"才华会折寿",这让他更加悔恨痛苦。他只能通过保存女儿的文字来留住她的灵魂,希望有人能写文章纪念她,这样女儿就仿佛还活着。

诗人联想到自己早逝的次女弥明,感叹生命长短其实没有意义,终究都会消逝。最后陷入深深哀伤:这种丧女之痛永远无法忘记,哭干的泪水也不必擦拭。

全诗通过对比(其他浮华少女vs徐新华的淳朴)、细节描写(孝顺祖母、文字如秋水)和直抒胸臆的悲痛,塑造出一个美好却早逝的才女形象。最打动人的是父亲那种无法释怀的伤痛——既为女儿骄傲,又充满不甘和疑惑,这种复杂情感让读者真切感受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彻骨之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