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吕司空写给一位已故高官的挽词,用平实的语言赞美了逝者的品德和功绩。
前四句写逝者的显赫家世和功名成就:他出身将相名门,晚年功勋卓著;皇帝特许他拄杖上朝(这是对老臣的特殊礼遇),赐予的府邸规格也超过其他大臣。这些描写突出了逝者生前的尊贵地位。
中间两句笔锋一转:如今再也看不到他巧妙处理政事的智慧("弥缝"指像缝补衣服一样细心处理政务),只能追忆他辅佐君王的功劳。这里透露出对能臣逝去的惋惜。
最后两句用典抒情:把他比作晋代爱才的山涛("山公"),说这位宽容的长者曾帮助过许多寒门士子,如今他去世了,贫寒的读书人只能在清风中为他哭泣。这既赞美了逝者提携后辈的美德,也表达了诗人真切的哀思。
全诗通过"家世-功业-品德"三个层次,塑造了一位出身高贵却平易近人、功勋卓著又爱惜人才的官员形象。最打动人心的不是那些显赫头衔,而是结尾寒士落泪的细节,让读者感受到逝者真正赢得了人们的敬爱。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