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暑述怀
局促过长夏,荏苒届秋期。
初谓火既流,凉飙扫炎曦。
岂料残暑酷,乃尔不可支。
我膺徽纆缠,下共卒伍驰。
弱骨苦汗渍,弊衣叹尘淄。
一身方在公,宁复顾尔私。
虽无案牍劳,莫任奔走疲。
幸兹城南厂,颇与静者宜。
时来解襟坐,偃仰暂得怡。
我家文江上,先庐有遗基。
何当乞骸去,结茅树桐椅。
期与世尘绝,永随樵牧嬉。
怀哉果何日,浩叹徒歔欷。
初谓火既流,凉飙扫炎曦。
岂料残暑酷,乃尔不可支。
我膺徽纆缠,下共卒伍驰。
弱骨苦汗渍,弊衣叹尘淄。
一身方在公,宁复顾尔私。
虽无案牍劳,莫任奔走疲。
幸兹城南厂,颇与静者宜。
时来解襟坐,偃仰暂得怡。
我家文江上,先庐有遗基。
何当乞骸去,结茅树桐椅。
期与世尘绝,永随樵牧嬉。
怀哉果何日,浩叹徒歔欷。
现代解析
这首诗《秋暑述怀》是一位古代官员在初秋时节写下的内心独白,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隐居的向往。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酷暑难熬的现状(前八句)
诗人本以为入秋后能摆脱夏天的闷热,没想到"秋老虎"更让人难受。这里用天气比喻官场生活——表面看是体面的官职("我膺徽纆缠"指佩戴官印绶带),实际却要像小兵一样奔波劳碌。他抱怨自己瘦弱的身体被汗水浸透,旧官服沾满尘土,公事缠身完全顾不上私人生活。
2. 短暂的喘息时刻(中间六句)
在城南办公的间隙,诗人找到片刻宁静。这里"静者宜"三个字很妙,既指安静的环境适合休息,也暗示他内心渴望成为不问世事的隐士。暂时躺卧的惬意,反而更凸显日常的疲惫。
3. 归隐田园的梦想(最后八句)
诗人想起老家文江畔的祖宅地基,幻想退休后("乞骸"是古代官员申请退休的委婉说法)在那里盖茅屋、种桐树,彻底远离尘世,和樵夫牧童为伴。但"怀哉果何日"的感叹透露出现实的无奈——这个梦想不知何时才能实现,只能空自叹息。
全诗的魅力在于用生活化的比喻:
- 把官场比作持续不退的秋暑
- 用汗湿的衣服象征身心俱疲
- 城南小憩如同沙漠中的绿洲
- 想象中的茅屋桐树构成精神避难所
这种将自然感受与职场压力相结合的写法,现代人读来依然能产生共鸣。尤其是最后"想退休种地"的愿望,简直像极了当代打工人的日常吐槽,只不过古人用更优雅的诗句表达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