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青阳先生祠
征舻泊修渚,前登皖城隅。
旷怀浩无际,吊古重踟蹰。
伟哉青阳公,文武足宪谟。
搀抢动南服,劲气空万夫。
百战抚疮痍,六载枕戈殳。
盼穷援兵绝,力竭形势孤。
天步挽不回,已矣夫何如。
慷慨尽一决,取义以捐躯。
全家萃忠节,之死矢不渝。
精诚悬景耀,赫赫凌苍虚。
纲常振颓俗,靡波障奔趋。
褒扬列汗竹,庙食俨龙舒。
大江逝滔滔,惟有伍相俱。
凄凉古祠下,日夕灵飙呼。
旷怀浩无际,吊古重踟蹰。
伟哉青阳公,文武足宪谟。
搀抢动南服,劲气空万夫。
百战抚疮痍,六载枕戈殳。
盼穷援兵绝,力竭形势孤。
天步挽不回,已矣夫何如。
慷慨尽一决,取义以捐躯。
全家萃忠节,之死矢不渝。
精诚悬景耀,赫赫凌苍虚。
纲常振颓俗,靡波障奔趋。
褒扬列汗竹,庙食俨龙舒。
大江逝滔滔,惟有伍相俱。
凄凉古祠下,日夕灵飙呼。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去参拜青阳先生祠堂时的所见所感。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劲气空万夫")写作者乘船来到皖城,怀着崇敬的心情去参拜祠堂。他感叹青阳先生文武双全,在南方平定叛乱时英勇无比,气势能压倒万人。
第二部分("百战抚疮痍"到"之死矢不渝")详细讲述了青阳先生的英雄事迹。他带兵征战六年,救治伤员,但最终援兵断绝,形势危急。明知大势已去,仍然选择慷慨赴死,全家人都坚守忠义,宁死不屈。
第三部分("精诚悬景耀"到最后)写青阳先生的精神永存。他的忠诚精神像太阳一样照耀后世,整顿了当时颓废的社会风气。他的事迹被载入史册,祠堂庄严肃穆。虽然江水奔流不息,但青阳先生的精神与古代忠臣伍子胥一样长存。最后作者在祠堂前感受到凄凉的氛围,仿佛听到风中传来英灵的呼唤。
这首诗通过描写祠堂、追忆英雄事迹,歌颂了青阳先生忠勇报国、宁死不屈的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位英雄的崇敬之情。诗中既有对历史场景的生动再现,也有深沉的情感抒发,让读者感受到英雄气概和忠义精神的永恒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