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体恤百姓的官员形象,表达了对宽厚仁政的赞美。全诗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了官民和谐的场景。
首联说这位官员不愿用严苛政策压榨百姓,而是用宽厚仁德回报朝廷的信任。这里"削民庐"指剥削百姓,"乘舆"代指朝廷,展现官员的为民立场。
颔联用具体生活场景描写治下百姓的富足:人们穿着厚实的衣裤夸耀今日的富裕,春秋两季都有丰收的记录。"襦裤"是古代平民服装,"有年书"指记录丰收的文书。
颈联通过衙门景象反映政通人和:衙门门口不再悬挂水薤(刑具),公堂上刑具"桁杨"也闲置不用,说明当地治安良好,很少动用刑罚。
尾联诗人想写颂词献给皇帝,却又犹豫不决。"鲰生"是谦称自己,这种踌躇反而更真实地表达了对清明政治的向往。
全诗亮点在于:
1. 用"襦裤""桁杨"等具体物品,生动展现百姓生活和衙门景象
2. 通过"何须尔""只晏如"等口语化表达,让说理更亲切
3. 结尾的犹豫心理使赞美不显刻意,更显真诚
4. 在赞美中暗含对苛政的批评,体现诗人的社会关怀
这种通过日常生活细节展现大主题的写法,让政治诗也具有了生活气息,是其艺术魅力所在。
林宗放
宁国府宣城人,字问礼。孝宗淳熙十四年进士。授潭州教授,改通州。州学旧刊《三谏集录》,载章惇奸状,惇之孙时为郡守,欲毁其板,宗放执不与。调太平州,四方学徒至者数百人。改知兰溪县,摧折豪强,奸吏屏气。以荐授广州通判,请祠禄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