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造桥的过程来比喻修行,传递了一种朴素而深刻的哲理。
前两句"桥长百丈架溪横,半水工夫次第成"说的是:一座横跨溪水的百丈长桥,是工匠们在水流中一点点建造起来的。这里用"半水工夫"很形象,既指桥建在水上,也暗示修行要像工匠一样,在生活的"水流"中踏实下功夫。
后两句"人言不是慈悲力,那得霜冬暖又晴"点明主旨:人们总说这不是慈悲的力量,但若不是这份慈悲,怎能在寒冷的霜冬迎来温暖晴天?这里的"慈悲力"可以理解为内心的善意与坚持,诗人告诉我们:看似平常的好天气(喻指生活中的美好),其实都源于我们内心持续不断的善念与努力。
全诗妙在用造桥这样具体的生活场景,把抽象的修行道理说得明明白白。它告诉我们:任何成就都需要像建桥那样脚踏实地,而生活中的温暖美好,往往就来自我们内心持续散发的善意与坚持。这种将深刻哲理融入日常观察的写法,正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林希逸
福州福清人,字肃翁,号竹溪、庸斋。理宗端平二年进士。善画能书,工诗。淳祐中,为秘书省正字。景定中,迁司农少卿。官终中书舍人。有《易讲》、《考工记解》、《竹溪稿》、《鬳斋续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