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悼念逝去友人陈伯育的挽词,用朴素而深情的语言描绘了逝者的品格与诗人的哀思。
前四句用比喻勾勒逝者的精神形象:他像海边的鹤一样清高("冰为骨"形容品格坚贞),心如寒潭倒映的明月般澄澈。生前待客只爱饮酒畅谈,为人慷慨("焚券"指烧掉借据,不计较金钱得失)。这些画面生动展现了一位淡泊名利、重情重义的君子形象。
后四句转入哀思:诗人正深深怀念着这位相隔两地的友人,突然传来噩耗,悲叹都来不及("何嗟"表达猝不及防的悲痛)。结尾的春景更添哀伤——坟头青草返绿,但长夜漫漫,再无人能与逝者诗词唱和("夜台"指墓穴)。最后一句反问,将无人相伴的孤独感推向极致。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像和老朋友聊天一样娓娓道来。通过"海鹤""霜月"等清新意象,把对逝者的追忆化作可感的画面,又在春日生机中反衬出永恒的遗憾,让读者感受到真挚的友情与生命逝去的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