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寡妇在深夜思念亡夫的悲痛场景。
第一句"沉沉夜壑燃幽炬"用"沉沉"形容夜晚的黑暗压抑,"幽炬"指墓地的磷火,营造出阴森凄凉的氛围。第二句"冢入松根逼寝处"说坟墓就在松树根旁,紧挨着生者的住处,暗示生死相隔却近在咫尺的痛苦。
后两句"风凄月苦知者谁,夜与山前石人语"更显孤独——凄风苦月中无人理解她的哀伤,只能对着山前的石像倾诉。这里的"石人"可能是墓地雕像,更凸显活人与死物对话的绝望。
全诗通过夜壑、孤坟、冷月、石像等意象,层层递进地表现了寡妇无处排遣的思念。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刻骨铭心的孤独感:整个世界仿佛只剩下她一个人,连倾诉对象都是没有生命的石像,这种极致的孤独比痛哭更让人心碎。
薄少君
(公元1596年前后在世)字西真,太仓(今属江苏省)人。通诗书,能琴,又好梵筴,不食鱼腥。嫁秀才沈承。承字君烈,少负隽才,工诗赋,古文奇奥峭拔,森然有芒,于天启四年甲子(1624)孟冬病痢而弃。时少君妊七月,作诗百首哭之,阅百日而产一男。逾年,值承忌日,少君奠酒,一恸而绝。著有《嫠泣集》一卷,《明史艺文志》)盛传于世。其子为张溥收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