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贫诗

筚站不启扉,环堵蒙蒿榛。
空瓢覆壁下,箪上自生尘。
出门谁氏子,惫哉一何贫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非常直白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极度贫困者的生活场景,读来让人心酸。

开头两句写居住环境的破败:用树枝编成的简陋门扇(筚站)根本关不严实,房屋四周的围墙(环堵)都长满了野草荆棘。这里用"蒙蒿榛"这个细节特别生动,说明房子破旧到连野草都长进屋里来了。

中间两句聚焦生活用具的窘迫:空荡荡的水瓢倒扣在墙角,盛饭的竹筐(箪)上积满灰尘。这两个细节很有冲击力——水瓢是空的,说明家里没水;饭筐积灰,说明很久没做饭了,直接反映出主人已经陷入断粮的绝境。

最后两句突然转到旁观者视角:门外不知是谁家的孩子,疲惫不堪的样子真是穷到极点了。这里的"惫哉一何贫"既像是路人的感叹,又像是诗人忍不住发出的同情,让读者能感受到第三方的视角,使这个贫困画面更具真实感。

全诗就像用白描手法拍下的纪录片镜头,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门扇、围墙、水瓢、饭筐这些具体物件的特写,加上最后突然出现的人物镜头,让读者自己感受到震撼。这种"用事实说话"的写法,比直接喊穷更有感染力,也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