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公南屏石壁大字歌

大儒一代之元气,充塞天地流传尊。
温公何人肯阿世,八十日相空经纶,我为太息观遗文。
熙丰以后百六厄,见筹边腹都无策。
蔡章继相何为乎,礼乐湮沦王路塞。
峨峨十丈党人碑,岌岌江山遗半壁。
百年鱼腹尽君臣,旧相荒凉一片石。
悲哉山石故临安,秋风秋草白日寒。
语重九鼎字宏璧,疆禺力负蛟螭蟠。
金符铁券今何有,剩水残山争不朽。
扪天巨手劈荒崖,淋漓元气神灵守。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南宋历史为背景,通过描写司马光(温公)的石刻遗迹,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深沉感慨。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1. 历史批判(前12句)
诗人开篇用"大儒元气"赞美司马光的气节,讽刺他当宰相80天却无法施展抱负。接着笔锋一转,痛斥王安石变法(熙丰)后的乱象:蔡京、章惇等奸臣误国,导致礼乐崩坏、国土沦丧。"党人碑"暗指政治迫害,"江山半壁"指南宋偏安,用"鱼腹尽君臣"的典故暗喻国家覆灭的悲剧。

2. 遗迹描写(中间6句)
聚焦临安(杭州)的石刻现场:秋风萧瑟中,司马光留下的石刻字迹如"九鼎"般庄重,像蟠龙般有力。这里用"剩水残山"与"不朽"形成对比,突出精神遗产比破碎山河更永恒。

3. 精神礼赞(最后2句)
以"扪天巨手"的壮阔意象,歌颂司马光劈石留字的气魄。末句"淋漓元气"与开头呼应,强调这种精神力量由天地神灵守护,永远激励后人。

艺术特色:
- 善用对比:将司马光的正气与奸臣的卑劣对比,将破碎山河与不朽文字对比
- 意象雄浑:"九鼎""蛟螭""扪天巨手"等意象充满力量感
- 情感跌宕:从愤慨到悲凉,最终升华为崇高,具有强烈感染力

核心思想:
通过历史遗迹的凭吊,揭示国家兴亡的教训,歌颂正直士人的精神力量。诗人提醒世人:真正的永恒不是权力富贵,而是浩然正气与文化传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