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吏

法吏本止虐,非以虐为屠。
仁君除肉刑,仁吏泣丹书。
况以私怒逞,锻炼及非辜。
冥理绝好还,天网元费疏。
怀哉沈姆诫,可但俱焚如。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大白话讲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法律本该保护百姓,而不是成为施暴的工具。

开头四句直接点题:执法者原本是为了制止暴行而存在("止虐"),不能反过来用暴力欺压百姓("为屠")。仁慈的君主废除了残酷的肉刑,可有些官吏看到法律文书("丹书")反而流泪——这里用反讽手法,暗示这些官吏是觉得不能随意用刑而失望。

中间四句发出警告:那些为泄私愤滥用刑罚("锻炼"指罗织罪名)、冤枉好人("非辜")的官吏,别以为能逃过惩罚。作者搬出"冥理"(因果报应)和"天网"(天道法则)两个概念,强调作恶必有报应。

最后两句用典故收尾:想起沈母(典故指贤母教子为官清廉)的教诲,难道要等到恶行招来天罚("俱焚如"指同归于尽)才后悔吗?这里既是劝诫也是讽刺,暗示酷吏终将自食恶果。

全诗像一篇精悍的议论文,用对比手法(仁君vs酷吏)、因果逻辑(作恶必报)和典故警示,把"执法者更要守法"的道理讲得掷地有声。最打动人的是作者对百姓的深切同情,以及对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这种情怀穿越千年依然能引起共鸣。

杨维桢

杨维桢(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会稽(浙江诸暨)枫桥全堂人。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杨维祯的诗,最富特色的是他的古乐府诗,既婉丽动人,又雄迈自然,史称“铁崖体”,极为历代文人所推崇。有称其为“一代诗宗”、“标新领异”的,也有誉其“以横绝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矫之”的,当代学者杨镰更称其为“元末江南诗坛泰斗”。有《东维子文集》、《铁崖先生古乐府》行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