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雨诗次公路韵 其二

郊原日夕下牛羊,蓑笠经时不过墙。
蚁欲出封应有兆,月将离毕可能量。
谁翻东海蛟龙窟,复见西风禾黍乡。
共道神明回造化,歌功咏德一无长。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乡村傍晚的宁静画面,同时暗含对自然力量与人间命运的思考。

前两句写实景:夕阳下牛羊从郊野归来,披蓑衣戴斗笠的农人许久不曾跨过墙院(暗示长期闭门劳作或避雨)。"蓑笠"这个细节既点明雨季,也带出农人形象。

中间四句转入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蚂蚁搬家预兆雨水将至(古人认为蚁群迁居是下雨征兆),月亮离开毕星(天文现象)可能引发降雨。接着用神话般的想象——谁搅动了东海龙宫?竟让西风吹过丰收的农田?这里将自然灾害(可能是暴雨或台风)比作蛟龙作乱,但结果意外带来丰收。

最后两句是感叹:人们都说神明操控着自然变化,但面对这样的奇迹,我们贫乏的语言根本写不出像样的颂歌。诗人用反讽手法,表面说"不会歌颂",实则通过整首诗完成了对自然伟力和农耕文明的礼赞。

全诗妙在将日常农事、天文现象、神话传说糅合,把一场可能造成灾害的暴雨,最终写成带来丰收的"灵雨",展现了中国农民"靠天吃饭却敬天爱人"的朴素智慧。

李流芳

李流芳(1575~1629)明代诗人、书画家。字长蘅,一字茂宰,号檀园、香海、古怀堂、沧庵,晚号慎娱居士、六浮道人。歙县(今属安徽)人,侨居嘉定(今属上海市)。三十二岁中举人,后绝意仕途。诗文多写景酬赠之作,风格清新自然。与唐时升、娄坚、程嘉燧合称“嘉定四先生”。擅画山水,学吴镇、黄公望,峻爽流畅,为“画中九友”之一。亦工书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