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悼念一位名叫刘枢密的英雄人物。全诗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他的生平事迹和精神品格。
前两句写他的军事才能和爱民之心:"谈笑间就能平定边疆叛乱,又为赈济灾民而劳心劳力"。展现了他既能运筹帷幄,又能体恤百姓的形象。
中间四句表达深深的遗憾:他没能完成复仇的心愿(可能指收复失地),却坚持尽忠到生命最后一刻。人们悲痛地感叹"就算用一百条命也换不回他",连上天都为失去这样一面"明镜"(指品德高尚的人)而悲伤。
最后两句升华主题:英雄长眠地下再难复生,但他崇高的精神将永远流传。就像"九原"(墓地)和"千载"的对比,肉体虽逝,精神永存。
全诗通过具体事迹到抽象精神的升华,塑造了一位智勇双全、忠贞爱民的英雄形象。语言平实但情感真挚,既有对逝者的痛惜,更有对崇高品格的礼赞,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