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

凤去台空事尚存,晨钟暮鼓换垆薰。
鱼龙吞吐四海水,鸾鹤歌啸三天云。
花觉月寒春又老,沙知潮落夜将分。
紫霞真人去路杳,步虚一声闻不闻(民国陈伯陶《东莞县志》卷七四)。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曾经繁华、如今冷清的凤凰台,通过今昔对比和自然景象的变化,传递出时光流逝、盛景难留的感慨。

前两句写凤凰飞走、楼台空置,但往事依然留在人们记忆中。晨钟暮鼓(代表寺庙生活)取代了昔日的熏香(暗示这里曾是热闹场所),说明场所功能已完全改变。三四句用鱼龙吞吐海水、鸾鹤在云端鸣叫的壮阔景象,暗喻这里曾经是风云汇聚的繁华之地。

五六句通过自然变化写时间流逝:春花在寒月下凋谢,沙滩随着退潮显露,夜尽天明。这些景象暗示无论多么辉煌的过往,最终都会被时间冲刷褪色。最后两句直接点出:传说中的仙人(紫霞真人)早已不见踪影,连他升天时的仙乐都听不见了,强化了"一切终将消散"的意境。

全诗妙在通篇没直接说"凄凉",但通过空台、寒月、夜潮、消失的仙人等意象,让读者自然感受到物是人非的怅惘。就像我们重游儿时的游乐园,发现秋千生锈、旋转木马停转时那种淡淡的伤感。

白玉蟾

白玉蟾(1134~1229),南宋时人,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内丹理论家。南宗的实际创立者,创始金丹派南宗,金丹派南五祖之一。生卒年待考,原名葛长庚,本姓葛,名长庚。字如晦,号琼琯,自称神霄散史,海南道人,琼山老人,武夷散人。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12岁时举童子科,作《织机》诗;才华横溢,著作甚丰。自幼从陈楠学丹法,嘉定五年(1212)八月秋,再遇陈楠于罗浮山,得授金丹火候诀并五雷大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