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绍兴士人》这首诗的背景是南宋高宗绍兴末年,一位绍兴的读书人在贵溪的鸣山祠题诗。虽然原诗内容没有直接提供,但从历史背景和常见士人题诗的主题可以推测其内涵。
这首诗很可能表达了以下核心思想:
1. 借古抒怀
士人游览古迹时,常会借历史人物或事件抒发自己的感慨。鸣山祠可能是纪念某位历史人物的场所,诗人可能通过赞扬古人的品格或功绩,反衬当时朝廷偏安一隅、壮志难伸的现实。
2. 忧国之情
绍兴末年正值南宋与金国对峙时期,诗人可能通过"题祠"这一行为,隐晦表达对国事的忧虑。比如用祠庙的肃穆氛围暗喻时局,或借古人的忠义精神呼吁时人振作。
3. 个人抱负
士人题壁诗常包含怀才不遇的情绪。诗中可能通过"山祠的孤寂"或"楹联的沧桑"等意象,委婉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无法为国效力的苦闷。
艺术手法上可能呈现:
- 含蓄用典:借用祠庙相关历史典故,不直接批评时政
- 情景交融:描写祠堂环境(如"古木""残碑")烘托沉重心境
- 双关隐喻:表面写祠堂景象,实则寄托对时局的思考
这种题壁诗的魅力在于:
通过一个具体的历史场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让读者在平凡的题诗行为中,感受到南宋文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世界。即便不知原诗,也能从历史背景中体会到那种含蓄深沉的时代悲鸣。
韩彦古
(?—1192)宋延安人,字子师。韩世忠子。历官将作监丞,知严州、临安府。孝宗淳熙二年,以敷文阁待制知平江府,有士人持吏短长,投状以占能否,彦古洞察其状系属吏所为,捕而杖之,人皆服其神明。官至户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