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禅意的春日景象,语言简单却意味深长。
前两句"春风二月半,桃华红烂漫"直接勾勒出二月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画面,让人仿佛看到满眼粉红的桃花在春风中摇曳。这里的"烂漫"不仅形容桃花开得热闹,也暗指生命自然绽放的状态。
后两句"灵云到处逢,衲僧著眼看"突然引入僧人形象,"灵云"可以理解为飘忽的云彩,也暗指禅意。僧人专注看花的场景,暗示着修行者要在寻常事物中参悟道理。"看,看"的重复既模拟僧人专注观察的神态,也像在提醒读者:要学会用心观察。
最后两句"短棹孤舟,谁居彼岸"笔锋一转,用孤舟的意象引发思考。"彼岸"在佛教中指觉悟的境界,这里用疑问句留下悬念:到底谁能到达觉悟的彼岸?就像那叶孤舟,修行之路终究要独自完成。
全诗妙在将绚丽的桃花与深沉的禅思结合,用桃花的热闹反衬修行的孤独。它告诉我们:美丽易逝的桃花和飘忽的云彩都是参悟人生的契机,关键是要像画中僧人那样保持觉知和专注。最后留给读者的,是一个关于生命归宿的永恒追问。
释梵言
释梵言,太平州(今安徽当涂)人。曾住筠州(此据《嘉泰普灯录》,《五灯会元》作瑞州)洞山寺及潭州龙牙寺。为南岳下十三世,宝峰克文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今录诗十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