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名为《阅宗镜录》,看似在描述一本书,但实际上诗人通过这本书的隐喻,表达了一些更为深刻的哲理和人生的感悟。
首句“百卷非文字”,这里诗人借用百卷书籍的描述,并不直接意指书籍的众多文字,而是暗示书籍中所蕴含的知识和智慧是深邃且无尽的。接下来,“精探海藏深”,进一步将书籍比作一个藏有宝藏(智慧)的海,强调这些知识和智慧的丰富性和深奥性。
第三句“老胡三寸舌,镜主几生心”,这里的“老胡”可能是指一位年长或有学问的人,他的“三寸舌”用来形容他通过舌头即言辞来传授知识。而“镜主几生心”则隐喻那些能够引导人们深入理解书籍(或知识)精髓的人,就像一面镜子一般,让读者看到自己的内心。这里诗人强调了指导和启迪的重要性。
后两句“力破尘劳网,能销旷劫金”,意思是说,真正的智慧和洞察力能够帮助人们打破生活中的束缚和烦恼,甚至能够超越时间的限制,带来长久的改变和启示。这里的“尘劳网”指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困扰,“旷劫金”比喻珍贵但短暂的物质财富,强调精神上的收获远远超过物质上的财富。
最后两句“归原何所似,花底啭灵禽”,诗人用自然界的美好景象来比喻,归根结底,真正的智慧和生命的价值就像是小鸟在花丛中欢快歌唱,充满生机与活力。这里诗人进一步强调了内在精神世界的美好,即内在的觉醒和精神的自由。
整首诗通过对书籍的隐喻,传达了一种追求智慧、超越物质、回归内心世界的主题。诗中的意象生动而富有哲理,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有所思考,感受到精神上的启迪和美好。
释智愚
释智愚(1185年—1269年),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