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雨连绵的压抑景象,以及农民面对天灾时的无奈与困苦。
前两句写秋雨不停,每天黄昏都敲打着窗户,阴雨让天地昏暗分不清昼夜。"愁霖"二字直接点出这场雨带来的忧愁。接着用夸张手法写老天发怒,瞬间让群山变黑,农民面对被雨水泡烂的百亩庄稼,只能连连叹息。这里"三吁"生动表现了农民的心痛。
中间两句用拟人手法写庄稼:稻谷被雨水泡得耷拉着"耳朵"(稻穗),芭蕉叶被雨点打得千疮百孔像"断了肠"。这些形象比喻让受灾场景更鲜活。
最后两句转到诗人自身,说自己和儿子都病恹恹地懒得动弹,连墙角的风露凉意都无心享受。这里用个人困境呼应前文的自然灾害,暗示这场秋雨让所有人都陷入困境。
全诗通过"雨"这个意象,把自然灾难、农民苦难和个人病痛串联起来,语言生动形象,比喻贴切,在描绘秋雨带来的连锁反应中,流露出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马廷鸾
马廷鸾(1222年—1289年),字翔仲,号碧悟。宋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市)众埠乡楼前村人。幼年丧父,贫不改志,刻苦读书,淳祐七年(1247),马廷鸾赴京参加乙未科省试,获进士第一,殿试为第四,一举成名。他一生勤政爱民,秉性正直,从地方官直至宰相高位。惜南宋朝廷为权奸把握,不能尽展其才华。度宗朝奸臣贾似道、丁大全当国把持朝政,视为异见,受其压制,迫于内忧外患,廷鸾饮恨引退。宋亡,马廷鸾拒绝与元政权合作,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