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唐代宫廷在"人日"(正月初七)这天举办宴会的喜庆场景,展现了皇家气派与节日氛围。
前两句点明时间地点:长安城(凤城)已显露出春天的气息,人日这天景色格外美好。"桂吐半轮"用月亮像桂花吐蕊来形容初七的月相,"蓂开七叶"则用神话中每月初一开始每天长一叶的蓂荚草,暗示今天是初七。
中间两句用动物反应写季节特征:鱼儿因水面结冰游动迟缓,黄莺却因春暖开始欢快啼鸣。通过自然界的对比,既写出冬春交替的特点,又暗含辞旧迎新的节日寓意。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谦辞:惭愧自己文采有限却要作应制诗,但欣喜能见证皇帝(御气)的盛世气象。这里的"登高"暗指在皇宫高处参加宴会,"丹霄"既指天空也喻指朝廷。
全诗用词典雅但不晦涩,通过自然景物与宫廷活动的结合,既展现了人日节俗(如佩戴彩绸人胜),又表达了臣子对皇权的尊崇。诗人巧妙地将月相变化、物候特征融入对皇家宴会的描写中,使庄严的应制诗也充满生活气息。
李峤
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