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雨后初晴的夜晚景象,画面感极强,像一部慢放的天气纪录片。
开篇用"烟张雾"形容雨雾弥漫的状态,像舞台幕布一样笼罩天空。"浮埃蔽空云擘絮"把云层比作撕开的棉絮,灰尘在空气中飘浮,很形象地表现出雨前闷湿的感觉。这时西山挂着如眉毛般的弯月,淡淡月光透过雕花门窗,营造出清冷的氛围。
转折出现在"须臾仰视天中央",突然风起云散,银河清晰可见。这里"清飙"(凉风)和"震拂"(吹动)两个词用得很有力道,仿佛能感受到那阵吹散云雾的清风。最后呈现出一幅明净的夜景:月光把人影投在地上,树林的影子渐渐清晰,繁星在晴空中闪烁。
全诗最妙的是动态变化的过程,从阴郁到明朗就像快进镜头。诗人用"月一眉"这样新奇的比喻,把寻常的月牙写得很有趣味。最后借用《诗经》"月出皎兮"的典故,不着痕迹地给现代画面添了古韵。这种将日常天气变化写出戏剧感的功力,正是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
刘学箕
刘学箕,生卒年均不详(约公元1192年前后,即宋光宗绍熙时期在世),字习之,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刘子恽之孙。生平未仕,但游历颇广,曾“游襄汉,经蜀都,寄湖浙,历览名山大川,取友于天下”(本集陈以庄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