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张起岩和清塘诗
清塘佳哉,上有横霄映汉之卿云,
下有通川入海之流泉。不舍昼夜扬清清,
清流回环山奔迎。暮雨层波绿,
朝晖山气新。呼吸溪光饮山渌,
人人冰玉若为贫。我欲买山居其间,
囊中不靳金满籯。明月清风对高士,
丝桐一张酒五经。俯看尘世几蚊蚋,
须臾起灭败与成。炎凉僅昕夕,
晦朔分枯荣。眼前突兀徒骇俗,
死后灭没杳无闻。孰若此地多君子,
纯孝千古留风声。天光浮动映松柏,
地望流传光丘林。太钧播群品,
生灵本一心。何况古人杰,
由来毓地灵。欲为混沌凿七窍,
须凭天工挥五丁。穷为乐善之君子,
达为庙社之元勋。于此地灵有愧无,
鄙人敢此问诸君。
下有通川入海之流泉。不舍昼夜扬清清,
清流回环山奔迎。暮雨层波绿,
朝晖山气新。呼吸溪光饮山渌,
人人冰玉若为贫。我欲买山居其间,
囊中不靳金满籯。明月清风对高士,
丝桐一张酒五经。俯看尘世几蚊蚋,
须臾起灭败与成。炎凉僅昕夕,
晦朔分枯荣。眼前突兀徒骇俗,
死后灭没杳无闻。孰若此地多君子,
纯孝千古留风声。天光浮动映松柏,
地望流传光丘林。太钧播群品,
生灵本一心。何况古人杰,
由来毓地灵。欲为混沌凿七窍,
须凭天工挥五丁。穷为乐善之君子,
达为庙社之元勋。于此地灵有愧无,
鄙人敢此问诸君。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如世外桃源般的清塘美景,同时表达了诗人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前六句)是风景描写:
诗人用生动的画面感描绘清塘的美景——抬头能看到直插云霄的彩云,低头可见奔流入海的清泉。这里的水日夜不停地流动,山环水绕。傍晚雨后的水波碧绿,清晨阳光下的山色清新。这些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明丽的山水画卷。
第二部分(中间十四句)是人生感悟:
诗人说住在这里的人个个像冰玉般高洁,自己也想买山隐居。他带着钱财,想在这里与明月清风为伴,弹琴读书饮酒。从这里开始,诗人把目光从美景转向人生思考:俯看尘世,人们的成败就像蚊虫般短暂;世态炎凉变化太快,荣枯就在转眼之间;生前再显赫,死后也会被遗忘。相比之下,这个地方的君子们,他们的孝行美德却能千古流传,就像天光映照松柏般永恒。
第三部分(最后八句)是哲理升华:
诗人进一步思考:天地孕育万物,众生本是一体。杰出人物往往诞生在人杰地灵之处。要成就大事业("凿七窍"比喻开创新局面),需要依靠天时地利人和。无论穷达,都要保持君子品格——穷时乐于行善,达时为国效力。最后诗人谦虚地自问:面对这片灵秀之地,自己是否配得上这样的境界?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画面感极强,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会动的山水画
2. 通过对比(永恒的美景vs短暂的名利),突出精神追求的可贵
3. 最后升华到"无论贫富都要保持高尚品格"的积极人生观
4. 语言虽然典雅,但思想很接地气,讲的是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的名利与操守的选择
诗人通过清塘美景,实际上是在描绘自己理想中的精神家园——一个超越世俗名利、追求永恒价值的世界。这种对纯净精神境界的向往,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依然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金履祥
(1232—1303)宋元间婺州兰溪人,字吉父。少有经世志,博览群书。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专治朱熹之学。咸淳七年,襄樊围急,建言由海道攻燕,所言经过地方、洋面等,悉与后来元朝海运路线相符。德祐初,起为史馆编校,不就。宋亡,隐金华山中,训迪后学。晚居仁山下,学者称仁山先生。卒谥文安。有《大学疏义》、《论语集注考證》、《通鉴前编》和《仁山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