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在溪边行走时看到萱草花的场景,通过简单的画面传递出深沉的思乡之情。
前两句写景:用"鹄觜"(天鹅的嘴)形容萱草花初绽的形状,在微风和露水中显得柔嫩。旅人与多情的萱草相对,暂时忘却了忧愁——这里暗用萱草"忘忧草"的典故。
后两句抒情:虽然眼前风景美好,但望着万里之外的云山(象征故乡),还是忍不住频频回首。最后一句最打动人:征衣上缝补的百道针线,每一道都是对家人的思念。把抽象的"乡愁"具象化为衣服上的针脚,让情感变得可见可触。
全诗妙在:
1. 用柔美的萱草反衬坚硬的乡愁
2. 从"忘忧"到"百线愁"的情感转折自然
3. 把万里云山和一件衣服形成空间对比,突出距离感
4. 数字运用巧妙:"万里"显遥远,"百线"显思念之深
就像现代人拍旅行照片:明明眼前是美景,心里想的却是远方的家。诗人用萱草这个"忘忧草"都解不开的愁绪,反而更凸显了乡愁的浓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