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雨后山间清新壮美的景色,充满动态的生命力。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感受:
1. 登山远眺的开阔感
前两句写诗人坐着竹轿上山,回头一看,原本高大的群山都变得低矮了。这种视角变化让人联想到"会当凌绝顶"的畅快,暗示诗人已到达较高位置。
2. 山间灵动的自然画卷
中间四句用电影镜头般的语言展现细节:洞口白云像门帘刚合拢,山顶太阳还高悬(说明时间尚早);新笋悄悄顶开落叶冒尖,老藤像龙一样盘踞在沙堤上。这些描写既有时间感(云合、日悬),又有生命力(新笋突破、老藤盘曲)。
3. 最震撼的瀑布交响乐
最后两句把全诗推向高潮:雨后溪流像万面战鼓在峡谷轰鸣,蛟亭旁的急流声与山涧共鸣。用"万鼓喧豗"形容水声,既写声音震耳欲聋,又暗合"翠蛟亭"的蛟龙意象,让人仿佛看见银白瀑布如蛟龙奔腾。
全诗妙在两点:一是用"新笋穿叶""古藤跨堤"等拟人化描写,让静景充满动感;二是声音描写由静到闹,从视觉(前六句)突然转向听觉(末两句),给人强烈的身临其境感。读完仿佛也跟着作者完成了一场从登山到观瀑的沉浸式山野旅行。
孔元忠
(1157—1224)宋棣州商河人,徙长洲,字复君,号静乐。孔道子。少嗜书,粹于《论语》,叶适见所著《论语说》,深加叹赏,以为高弟。以世赏入仕,锁厅中进士,知金坛县事,理政甚勤,有声迹。历通判常州、临安府。擢太常寺主簿,上疏言改润乐曲事。除太府寺丞。请补外,知徽、抚、处州,惜公帑甚于私藏。后致仕卒。有《论语钞》、《纬书类聚》、《编年通考》、《豫斋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