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屏中丞见和前诗,感事述怀,叠韵奉答 其一

黄尘遮断海天春,劫外馀生倍怆神。
国岂尚文方积弱,士争横议欲维新。
陆沈应咎王夷甫,道隐思为贺季真。
鹿走鸿哀嗟满目,更谁抗疏恤遗民。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晚清官员对国事衰败的忧愤之作,用现代语言解读就是:

开篇"黄尘遮春"比喻国家被腐败笼罩,失去生机。诗人说自己侥幸活在这乱世,反而更觉痛苦。他认为国家衰弱不是因为文化太盛,而是空谈改革的读书人太多——就像西晋清谈误国的王夷甫,把国家推向深渊。

诗人自比唐代贺知章,想隐居逃避,但眼前景象让他无法安心:百姓像惊慌的鹿群四处逃窜,像哀鸣的大雁无家可归。最让他痛心的是,朝廷里竟无人敢为受苦的百姓上书直言。

全诗充满无力感:既批判清谈误国的知识分子,又自责无法改变现状,最后落在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上。这种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苦闷,在今天看来依然令人动容。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