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在舍人院举行的皇家赐宴盛况,充满了对皇权的赞美和对文化活动的颂扬。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场景描写:开头用"新层构"点出新建的楼阁,皇帝亲笔题写的匾额("仙跗锡宝题")高高悬挂。这里用"天汉"(银河)、"星奎"(星宿)比喻皇家书法和建筑的精美庄严,就像天上的星辰一样璀璨。
2. 细节刻画:诗中生动描写了匾额的悬挂姿态("虬檐负"像龙角屋檐托举)、装饰的华丽("凤押栖"指凤凰图案),这些细节让读者仿佛亲眼看到这场盛宴的豪华布置。
3. 活动意义:通过"崇儒推宴豆"说明这是尊崇儒学的宴会,"观象耸朝闺"暗含这场活动具有观测天象(可能指观测祥瑞)的象征意义,展现皇家对文化的重视。
4. 宴会盛况:用"九张需云洽"形容宴席丰盛,"三休贺雀迷"写宾客们酒过三巡的欢愉状态,连贺喜的雀鸟都看花了眼。这些描写既写实又充满想象力。
5. 结尾升华:最后将这场文化活动比作"河洛奥"(河图洛书的奥秘),说这些文化精华都汇聚在紫禁城西侧,既赞美了皇帝的文化功绩,也突出了都城的重要地位。
全诗用大量比喻(银河、星宿、龙凤等)和典故,把一场普通的赐宴写得气象恢弘,既展现了宋代宫廷文化的精致,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皇权的尊崇。读者能感受到那种金碧辉煌的现场氛围,以及参与者的荣耀感。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