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玉虎》描绘了一个幽静神秘的夜晚场景,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营造出如梦似幻的意境。
全诗以"玉虎"(可能是装饰品)和"铜龙"(可能是香炉)开篇,它们静默无声却目光炯炯,暗示夜晚的静谧中暗藏生机。接着用墙角的青苔、檐下的灯光,展现冷暖色调的对比,就像月光下的黑白照片突然出现一盏暖黄的灯。
中间部分转入听觉和嗅觉描写:楼阁传来玉器碰撞声,月光在水面荡漾,沉香与麝香的古老芬芳中,忽然传来清脆的鸟鸣(幺凤)。这种写法就像电影镜头,先给特写再突然拉远,让读者从细节突然感受到整个空间的流动。
最后四句是意境升华:新奇的姿态与极致的美艳在此刻凝固,夜的气息将万物融为一体,仿佛整个天空的奥秘都编织在方寸心间。这种写法把具体的夜景突然提升到哲学高度,让读者从视觉享受转入心灵震撼。
全诗最妙的是通感手法——用"白霜"形容苔色,用"翠色"描写灯光,让颜色有了温度;用"琼声"形容玉响,让声音有了形状。这种打破常规的描写方式,正是诗人想要传递的那种超越现实的梦幻感。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