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心馀先生斋头观范巨卿碑额拓本
忆昔北上经金乡,车襜不捲卧且僵。
忽如有人促我起,道旁碑书巨卿里。
慨然怀古双眼明,欲为一诗迄未成。
乃今见此墓碑额,似索心盟话畴昔。
直是生平死友心,上作星芒堕为石。
碑穿已失文不完,此石亦没蛟螭渊。
龙门坊口披沙得,离垢庵中剪烛看(心馀先生斋名。)。
青龙三年此碑设,乡人翟循县君薛。
冀州事与范史殊,名伴亦补郦注缺。
浑沦制少盘螭痕,精坚体仿玉筋文。
黄初诸刻孰优劣,以殿魏碑差得真。
文云枯毙润荆汉,治郡威名事奚案。
世乱方矜独行名,名高不必循良传。
郅君章与邢子真,欲为死友适得生。
张元伯后陈平子,纵不生交亦堪死。
不知君死友者谁,身后百年开此碑。
沧桑不烂西山石,陵谷如含岘首悲。
过眼云烟欣落手,愿抱此碑同石友。
髣髴空中走素车,来共风前一杯酒。
惭愧生平结客游,山阳空听笛声愁。
南归定下坟前拜,埋骨期分土一丘。
忽如有人促我起,道旁碑书巨卿里。
慨然怀古双眼明,欲为一诗迄未成。
乃今见此墓碑额,似索心盟话畴昔。
直是生平死友心,上作星芒堕为石。
碑穿已失文不完,此石亦没蛟螭渊。
龙门坊口披沙得,离垢庵中剪烛看(心馀先生斋名。)。
青龙三年此碑设,乡人翟循县君薛。
冀州事与范史殊,名伴亦补郦注缺。
浑沦制少盘螭痕,精坚体仿玉筋文。
黄初诸刻孰优劣,以殿魏碑差得真。
文云枯毙润荆汉,治郡威名事奚案。
世乱方矜独行名,名高不必循良传。
郅君章与邢子真,欲为死友适得生。
张元伯后陈平子,纵不生交亦堪死。
不知君死友者谁,身后百年开此碑。
沧桑不烂西山石,陵谷如含岘首悲。
过眼云烟欣落手,愿抱此碑同石友。
髣髴空中走素车,来共风前一杯酒。
惭愧生平结客游,山阳空听笛声愁。
南归定下坟前拜,埋骨期分土一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蒋士铨在朋友家看到一块古碑拓本后有感而发写下的。全诗通过一块东汉时期的墓碑,抒发了对生死之交的感慨和对历史沧桑的思考。
诗的开头先回忆自己当年路过山东金乡县时,曾看到过范巨卿的墓碑,当时就想写诗但没写成。现在看到这块墓碑拓本,感觉像是墓碑在向自己诉说往事。诗人把这块碑比作"死友的心",说它像坠落的星辰化作了石头。
中间部分详细描写了这块碑的来历:碑文已经残缺不全,原碑可能早已沉入水底,现在看到的是从沙土中重新发掘出来的拓本。诗人考证了碑文内容,发现与史书记载有所不同,补充了历史空白。他特别欣赏碑文的书法风格,认为在三国时期的碑刻中属于上乘之作。
后半部分转入抒情。诗人联想到历史上那些生死之交的故事,感慨真正的友谊可以超越生死。他想象着百年后立碑之人与墓主之间的深厚情谊,觉得连石头都承载着这份感动。最后诗人表示要把这块碑当作知心朋友,甚至愿意死后与墓主葬在一起,表达了对真挚友谊的向往。
整首诗把一块冷冰冰的古碑写得充满温度,通过历史文物引发对人际关系的思考。诗人用"仿佛空中走素车,来共风前一杯酒"这样生动的想象,把读者带入一个跨越时空的对话场景,让现代人也能感受到古人"士为知己者死"的那份赤诚。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