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砍柴人的故事,用简单画面道出人生的遗憾与无常。
前两句说砍柴人辛苦半生,五十岁才当上官("登朝"),本该苦尽甘来。但后两句突然转折:当年他被人羞辱的地方("埋羞处"),如今山花盛开,又有人在那砍柴了。时间抹平了一切,连耻辱的痕迹都被自然覆盖。
最打动人的是四个对比:
1. "伤哉"的感叹与"山花"的明媚形成情绪反差
2. "五十岁"的晚年得志与"采樵"的日常场景对比
3. "埋羞处"的屈辱记忆与自然美景的并置
4. 个人的荣辱得失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
诗人用砍柴人这个普通形象告诉我们:人生起伏终将被时间冲刷,连最深刻的耻辱或荣耀,在自然轮回面前都不过是转瞬即逝的痕迹。这种对命运的淡然观察,比直接说教更有力量。
张尧同
张尧同,秀州(今浙江嘉兴)人,仕履未详。清《四库总目提要》据诗中有咏潘师旦会景亭、赵衮赵老园,定为宁宗以后人。著作已散佚,仅流传《嘉禾百咏》一卷。张尧同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所收《嘉禾百咏》为底本,校以影印《宋元方志丛刊》所收《至元嘉禾志》卷三一,编为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