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君建挽诗

蔼蔼声华万耳闻,可凭诗礼大于门。
浮云终负三馀学,流水难追九逝魂。
朝有青衿怀旧德,室惟黄卷富诸昆。
生平不对论文酒,空使清铅比泪痕。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悼念一位名叫郭君建的文人,通过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对逝者的敬仰与哀思。

首联"蔼蔼声华万耳闻,可凭诗礼大于门"说郭君建生前名声很好,靠诗书礼仪让家族门楣生辉。用"蔼蔼"形容他温和可亲的形象,"万耳闻"说明他的美名广为流传。

颔联"浮云终负三馀学,流水难追九逝魂"用两个比喻:像浮云消散般辜负了他多年的学问积累,像流水远去般追不回逝去的灵魂。"三馀"指利用冬闲、夜晚等零散时间苦读的典故,突出他勤奋好学。

颈联"朝有青衿怀旧德,室惟黄卷富诸昆"写现实场景:早晨学生们(青衿)还在追念他的品德,书房里只留下满屋书籍(黄卷)留给子孙。通过生前教书育人的细节,展现他作为学者的精神遗产。

尾联"生平不对论文酒,空使清铅比泪痕"最动人:他生前不热衷饮酒论文的社交,如今逝去,只能让笔墨(清铅)记录我们的泪痕。这里"清铅"代指诗文创作,暗示作者正在用这首诗寄托哀思。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而是通过"浮云""流水""黄卷""泪痕"等日常意象,塑造出一个勤勉治学、淡泊名利的文人形象。最打动人的是尾联那种"斯人已逝,笔墨寄情"的遗憾,让读者感受到真挚的师生情谊。诗中"三馀""青衿"等典故用得自然,即使不了解出处,也不影响理解诗中传递的缅怀之情。

李弥逊

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号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