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凤凰台
落木惊高秋,旅食念行役。
含羞古祠花,青蕊未堪摘。
云山不着脚,佳节似可惜。
一啸百尺台,往趁凌风翮。
群山如玉玞,千古围故国。
孤城打寒潮,往事谁记忆。
玉树那得花,金莲去无迹。
兴亡更六朝,溅血几飞镝。
重瞳飞上天,毰毸避矰弋。
何年览德辉,古榜犹可识。
父老无由询,残碑少遗刻。
空馀吊古涕,自对斜阳滴。
含羞古祠花,青蕊未堪摘。
云山不着脚,佳节似可惜。
一啸百尺台,往趁凌风翮。
群山如玉玞,千古围故国。
孤城打寒潮,往事谁记忆。
玉树那得花,金莲去无迹。
兴亡更六朝,溅血几飞镝。
重瞳飞上天,毰毸避矰弋。
何年览德辉,古榜犹可识。
父老无由询,残碑少遗刻。
空馀吊古涕,自对斜阳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重阳节登上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对人生际遇的思考。
开篇"落木惊高秋"用落叶点明深秋时节,暗示时光流逝的紧迫感。"旅食念行役"透露出诗人漂泊在外的艰辛。他看到古祠旁含苞待放的花朵,却因时节未到而不能采摘,暗喻人生中许多美好还未来得及把握。
登上高台远眺,群山环绕着古城,寒潮拍打着孤城,这些景象引发诗人对历史的追忆。"玉树那得花,金莲去无迹"用两个典故暗指繁华易逝,六朝更迭中不知流过多少鲜血。这里"重瞳"可能暗指项羽,表达英雄难逃命运的无奈。
最后诗人感叹古迹犹存却无人解说,残碑上的文字已模糊难辨,只能独自对着夕阳感伤。全诗通过秋景、古迹等意象,将个人漂泊之愁与历史沧桑之感融为一体,在萧瑟中透出深沉的哲思,让读者感受到时间洪流中人类的渺小与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