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微凉再示庄簿
蓐收始用事,健行肃乾刚。微飙生淅沥,一雨洗亢阳。
香罗阨团扇,玉椀辞蔗浆。况蒙慷慨词,犹激卑懦肠。
当食忽亡匕,起立遂失床。鸡鸣中夜兴,呼灯揽冠裳。
自从羯胡乱,四海失故疆。向来桑麻区,半作荆棘场。
黔首未安堵,皂囊思献章。闻有圯上书,今代谁张良。
风云须嘉会,日月依末光。当宁方侧席,谁能荐吾王。
鸷鸟尚垂翅,老眼空望羊。秋风一夕起,抚事增悲凉。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雨后初凉的秋日景象,同时借景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动荡、民生疾苦的忧愤之情。
前半部分(写景与个人感受):
开头写秋风吹来,暑热消退,一场雨洗去了夏日的燥热。诗人放下团扇,搁下甜饮,享受这份清凉。这时朋友慷慨激昂的言辞打动了他,让他激动得吃饭掉了勺子,起身碰倒了坐具,甚至半夜鸡叫就爬起来整理衣冠——这些夸张的动作,生动表现了诗人被激励后热血沸腾的状态。
后半部分(忧国忧民):
笔锋一转,诗人想到北方战乱("羯胡乱"指外族入侵),百姓流离失所,曾经的良田变成荒地。他渴望上书朝廷献策,却苦于无人像张良那样能运筹帷幄。诗中"鸷鸟垂翅"(猛禽无力飞翔)、"老眼望羊"(茫然无措)的比喻,透露出诗人对时局的无力感。最后秋风起时,他抚今追昔,悲凉之情更浓。
核心情感:
表面写秋凉,实则写"心凉"。诗人由自然凉意联想到国家衰败,从个人振奋延伸到对民族命运的思考。全诗在清凉与悲凉的对比中,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忧患与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