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一枚汉代会稽地区的铜虎符,展现了历史文物的魅力与背后的政治智慧。
前两句讲文物本身:铜虎符保留了古代"牙璋"(调兵凭证)的形制,上面清晰的铭文标注着"汉后元"年号(西汉文帝的年号)。就像现代人看到保存完好的老物件会感慨一样,诗人通过"能存""昭昭"等词,流露出对文物承载历史的赞叹。
后两句借古喻今:汉代太守(地方官)使用虎符调兵时,会像当年司马穰苴(春秋名将)那样严谨,因为虎符左右两半必须严丝合缝才能生效。诗人用"未惭""未信"双重否定强调:这种凭证制度确保了政令的真实性,比空口白话可靠得多。
全诗亮点在于将冷冰冰的文物写活了——铜虎符不仅是展柜里的老古董,更是古代政治智慧的结晶。诗人通过这个小物件,让我们看到汉代严谨的行政制度,以及"凭信物办事"这个至今仍在沿用的管理智慧。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让历史变得亲切可感。
吾丘衍
吾丘衍(1272—1311)元代金石学家,印学奠基人。浙江开化县华埠镇孔埠人。一作吾衍,清初避孔丘讳,作吾邱衍,字子行,号贞白,又号竹房、竹素,别署真白居士、布衣道士,世称贞白先生,秉性豪放,左目失明,右脚痞跛,行动仍频有风度。嗜古学,通经史百家言,工篆隶,谙音律,书法以隶和小篆见长。洽印不为成法的固,印文用玉箸篆,圆润秀劲,著有《周秦石刻释音》、《闲居录》、《竹素山房诗集》、《学古编》等。《学古编》成书于大德庚子(13OO)年,卷一为《三十五举》,乃是我国最早研究印学理论的著述。次载《合用文籍品目》,尾系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