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在江南秋日里的孤独与乡愁。
开头两句直白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破碎与凄凉。"支离"形容心灵破碎,"摇落"既指秋天草木凋零,也暗喻人生飘零。诗人说这种心情难以用语言表达,秋日的萧瑟更添伤感。
中间四句用一系列秋日景象烘托愁绪:望着秋月做的归乡梦,对着黄昏的天空发愁。远望吴地(今江浙一带)的山被雾气隔断,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的树与白云相连。这些景物描写既真实又带有象征意味,山雾阻隔暗示归乡路远,白云连绵暗示愁绪不断。
最后两句写傍晚凉风起时,诗人望着远方,不知故乡究竟在哪个方向。"若个边"是口语化的表达,意思是"在哪个方向",这个问句生动表现了游子迷茫的思乡之情。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通过秋月、暮天、苍山、白云等典型意象,将无形的乡愁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诗人没有直接说"我很想家",而是通过描写周围环境和自己的感受,让读者真切体会到那种漂泊在外的孤独与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