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了对故人的深切怀念和世事无常的感慨。
前两句"江左风流染翰时,越疆同裹故人尸",用对比手法展现了人生的巨大反差。"江左风流"指当年在江南地区潇洒风雅的生活,"染翰"即挥毫作画,描绘出往日文人雅集的欢乐场景。而"越疆同裹故人尸"却突然转折,说如今这位故人已经客死他乡,连尸体都要跨越疆界才能运回。这两句形成强烈对比,凸显了人生无常。
后两句"风兰露竹容相忆,寒食曾无上冢儿"继续深化哀思。"风兰露竹"既指画中的兰花和竹子,也象征着高洁的品格,让人回忆起故人的风骨。而"寒食无上冢儿"则道出了一个残酷现实:寒食节本该祭扫坟墓,但这位故人却已没有后代来祭奠他了。这里既表达了作者对故人身后凄凉的痛心,也暗含了对生命脆弱、家族断绝的悲叹。
整首诗以画作起兴,由物及人,通过今昔对比,将对友人的追忆与对生命的思考融为一体。语言看似平淡,实则情感深沉,让读者感受到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苍凉。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