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里中应试诸人
吾乡虽片壤,耕读能兼资。
自遭兵燹后,人士多仳离。
况复巷无人,大概因阻饥。
即有好修者,何处可下帷。
兹当因威振,丑类都诛夷。
所在重文运,学校岂遽衰。
哲匠采葑菲,勤者人泮池。
今年举旷典,数案萃一时。
故里纵萧索,不乏磊落姿。
累试火候足,固将绝尘驰。
观光在初学,亦望骥尾随。
家驹与时彦,何幸逢昌期。
云梯联步上,骏足贵不羁。
拔茅以其汇,占吉当无疑。
一一偿厥愿,此心良足怡。
所恨南冠絷,被掳为凄其。
何日得重见,各遂昔所期。
其间有佳士,是我积年知。
临风拭望眼,郁郁长相思。
自遭兵燹后,人士多仳离。
况复巷无人,大概因阻饥。
即有好修者,何处可下帷。
兹当因威振,丑类都诛夷。
所在重文运,学校岂遽衰。
哲匠采葑菲,勤者人泮池。
今年举旷典,数案萃一时。
故里纵萧索,不乏磊落姿。
累试火候足,固将绝尘驰。
观光在初学,亦望骥尾随。
家驹与时彦,何幸逢昌期。
云梯联步上,骏足贵不羁。
拔茅以其汇,占吉当无疑。
一一偿厥愿,此心良足怡。
所恨南冠絷,被掳为凄其。
何日得重见,各遂昔所期。
其间有佳士,是我积年知。
临风拭望眼,郁郁长相思。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后家乡文教复兴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土人才的思念与期盼。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战乱前后的对比(前12句) 诗人回忆家乡本是耕读并重的好地方,但战火摧毁了一切——人们流离失所,街巷空荡,连读书人都找不到安静的书桌。如今战乱平息,官府重新重视教育,学校恢复生机,勤奋的学子终于能进入学堂。这里用"采葑菲"(采集野菜)比喻选拔人才,说明即便在艰难时期,仍有可造之材。
2. 人才辈出的欣慰(中间12句) 今年科举考试特别隆重,家乡虽然萧条,但涌现出许多优秀人才。诗人用"绝尘驰""骏足"形容这些学子才华出众,像快马一样脱颖而出。他欣慰地看到年轻学子们互相激励,像踩着云梯般共同进步,相信他们都能实现抱负。这部分充满对家乡未来的希望。
3. 对故友的牵挂(最后8句) 转折处流露深情:诗人最遗憾自己像囚徒般被困他乡("南冠絷"指战俘身份),不能亲眼见证这些变化。特别思念一位相交多年的挚友,只能遥望远方寄托思念。最后"郁郁长相思"的重复,像一声叹息,道尽乱世中知识分子身不由己的哀愁。
全诗魅力在于: - 时代缩影:通过一个小乡村的变迁,反映战乱后文化重建的普遍现象 - 情感真挚:既有对集体进步的欢喜,又有个人际遇的酸楚 - 比喻生动:用"云梯""骏马"等意象让科举奋斗变得可视可感 - 矛盾美:在集体欢欣中穿插个人遗憾,增强感染力
诗人像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既为年轻一代的机遇欣慰,又为自己和同代人被战争耽误的命运黯然,这种复杂情感容易引发乱世中人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