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听说巴山春色正好,萌生了乘船出游的兴致。短短四句,却包含了三层情感的递进:
第一句"闻道巴山里"像朋友聊天般自然,用"听说"开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第二句"春船正好行"立刻勾勒出一幅春日行船的惬意画面,那个"好"字特别传神,让人仿佛感受到春风拂面的舒适。
后两句情感突然升华——诗人把人生百年所有的兴致豪情,都寄托在这次远眺九江城的旅程中。这种夸张手法(把百年兴致都放在一次出游上)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也暗含了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感慨。
全诗妙在语言极其平实,却通过"百年兴"与"一望"的强烈对比,把普通人春日里那种按捺不住的游玩冲动,写得既天真又深沉。就像现代人刷到美景视频时,突然产生"说走就走"的旅行冲动一样真实动人。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