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偶得示妹陈文学继揆五章 其三

寄想偶述作,罔非阅历言。
集丝成一机,丝丝各有端。
千人皆被衣,不究衣之原。
但云粗者绤,精者为罗纨。
一物众所竞,真识求尚难。
或复众弃之,讵即蒯与菅?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创作和认知的道理,用生活中常见的"织布做衣"打比方,说得特别接地气。

前四句说:我写这些文字("寄想偶述作"),都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就像织布机上的丝线("集丝成一机"),每根线都有它的来处("丝丝各有端")。意思是创作不是凭空来的,每句话背后都有真实经历。

中间四句吐槽现象:大家都穿衣服("千人皆被衣"),但没人关心衣服怎么来的。人们只会说"粗布是葛麻做的,好料子是绸缎"("粗者绤,精者为罗纨")。比喻世人只关注表面好坏,不探究本质。

最后四句点破现实:好东西人人抢("一物众所竞"),但真正懂行的没几个("真识求尚难")。更讽刺的是,大家嫌弃的东西("众弃之"),未必真是垃圾("蒯与菅"指茅草,比喻低贱物)。就像现在网红产品被疯抢,而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可能被埋没。

全诗用织布穿衣这种日常事,说透了三个道理:
1. 好作品需要生活积累(像织布要攒丝线)
2. 大多数人只会跟风评价(只认衣服牌子不识布料)
3. 大众追捧的不一定好,被忽视的未必差(警惕盲目从众)

最妙的是"丝丝各有端"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每个人的经历就像散落的丝线,智慧就是把它们织成有意义的布匹。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