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深夜独处的场景,传递出孤寂中带着一丝诗意的氛围。
前两句"草根何处不虫声,灯火昏昏独掩屏"像电影镜头:夜深人静时,草丛里虫鸣此起彼伏,屋里一盏昏暗的油灯,有人独自关着门窗。这里用虫鸣反衬寂静,用"昏昏"的灯火暗示人的困倦,但显然他还在等人。
后两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煮茶敲碎一池冰"更精彩:约好的人迟迟不来,已经过了半夜。主人公不直接写自己多失望,而是用两个动作表达情绪——煮茶解闷,敲碎结冰的水面。特别是"敲碎一池冰"这个画面,既可能是真实场景,也暗喻打破内心的孤寂。
全诗妙在:
1. 用声音(虫鸣)和光影(灯火)营造氛围
2. 通过具体动作(煮茶、敲冰)代替直接抒情
3. 最后一句把无聊的等待变成富有诗意的行为艺术
就像现代人深夜等人不来,可能刷手机、听音乐一样,古人用煮茶、玩冰来排遣寂寞。这种跨越时空的孤独感,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
赵必象
赵必象字玉渊,东莞人。生于宋理宗淳佑五年,卒于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年五十岁。咸淳元年,(公元一二六五年)与父崇同登进士。初任高要尉,摄四会令,再任南康丞文天祥开府惠州,辟摄惠州军事判官。入元,隐居温塘村。工诗,体格清劲,有复瓿集六卷,为诗二卷,长短句一卷,杂文二卷,附录一卷,《四库总目》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