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十首

铁壁银山几万重,有无这字若为通。
斩关岂非搴旗手,枉有虚名落汉中。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军事场景,但实际是用比喻手法探讨人生困境与突破的道理。

前两句"铁壁银山几万重,有无这字若为通"用夸张的比喻:人生遇到的困难就像千万重铁壁银山挡在面前,"有无"二字(代表"存在与否"的根本问题)像一道难以穿越的关卡。这里暗示人在面对重大抉择时,常会被根本性的困惑所阻碍。

后两句"斩关岂非搴旗手,枉有虚名落汉中"转折:真正的勇士(搴旗手)本该能突破难关(斩关),但现实中很多人空有名声(虚名),最终却困在原地(落汉中)。这里的"汉中"既指地理上的困局,也象征人生停滞的状态。

全诗的精髓在于:用军事比喻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真相——我们常常被自己制造的"概念牢笼"(如有无之辨)困住,而真正需要的是突破思维定式的勇气。那些徒有虚名却不行动的人,最终只会陷入更深的困境。诗歌提醒我们:面对困难时,少纠结于概念,多付诸实际行动。

释普岩

释普岩(一一五六~一二二六),字少瞻,号运庵,俗姓杜,四明(今浙江宁波)人。高宗绍兴二十六年生。早年落发。初与石鼓夷公谒无用全公等老宿。孝宗淳熙十二年(一一八五),参叩松源崇岳禅师,并从松源迁江阴之光孝、无为之冶父。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由松源引居饶之荐福,明之香山、苏之虎丘、杭之灵隐、报慈,后回乡居四明运庵。宁宗开禧二年(一二○六),在平江府宝华山受镇江大圣普照寺请出世。后移住真州报恩光孝寺、安吉州道场山护圣万寿寺。理宗宝庆二年卒。为南岳下十九世,松源崇岳禅师法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