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月池寺

扁舟东下长滩险,落日名山望眼凝。
石径斜回丹嶂曲,瑶池半落白云层。
功名老我无家客,丘壑谁知有发僧。
洗耳泉声清不寐,坐观霜月上冰藤。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漂泊在外的游子,在黄昏时分乘船经过险滩,遥望名山时的所见所感。全诗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生境遇的交织。

开头两句写实景:小船顺流而下经过湍急的险滩,夕阳下远眺巍峨的名山。这里"望眼凝"三字特别传神,既写凝神远望的动作,又暗含对名山的向往之情。

中间四句形成巧妙对比:前两句用"石径""瑶池""白云"等意象勾勒出宛如仙境的山水画卷,后两句突然转向现实——诗人自嘲是个为功名所累的无家可归之人,而山中隐居的僧人虽然留着头发(暗示并非完全出世),却真正懂得享受山水之乐。这种对比突出了诗人的矛盾心理。

结尾两句最有意境:泉水声清澈得仿佛能洗净耳朵,让人无法入睡,索性坐着看霜月爬上结冰的藤蔓。这个画面既清冷又空灵,"洗耳"用典自然(传说尧时隐士许由用泉水洗耳,表示不愿听世俗之事),"霜月上冰藤"的意象新颖独特,把月光照在结霜藤蔓上的景象写得极具质感。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诗人将旅途中的山水之美与自身漂泊无依的境遇自然融合,既有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又透露出难以超脱现实的无奈。特别是最后在清泉明月下的不眠之夜,那种孤独中带着几分超脱的心境,很容易引发现代读者共鸣——我们何尝不是常在繁华喧嚣中,渴望着一方能让心灵安宁的山水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