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平之战,用四句话概括了战败的关键原因。
第一句"冯亭献地豹言非"说的是战事的起因:韩国守将冯亭把上党地区献给赵国,但赵国大臣平原君赵豹反对接收,认为会惹怒秦国。这里点出赵国决策层一开始就存在误判。
第二句"秦间廉颇又不疑"讲的是秦国用反间计让赵王换掉老将廉颇,而赵王居然中计。这里讽刺赵王对敌人的计谋毫无警惕。
第三句"四十万兵降死后"直接点出惨烈后果:赵括纸上谈兵导致四十万赵军被坑杀。数字触目惊心,突出失败的惨重。
最后一句"浑输括母一先知"最有意思,说整个赵国还不如赵括的母亲有先见之明——她早就警告儿子只会空谈兵法。用普通妇人的智慧反衬整个国家统治阶层的昏庸。
全诗像一部微型历史纪录片,通过四个关键镜头(决策失误、中反间计、全军覆没、母亲预言),层层递进地展现了这场著名战役失败的全过程。最妙的是结尾突然把视角转向一个小人物母亲,用她的清醒反衬出整个国家机器的愚蠢,这种对比让历史的教训显得格外深刻。
杜衍
杜衍(978年—1057年3月17日),字世昌。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北宋名臣,唐朝名相杜佑之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杜衍登进士第,补扬州观察推官,历知乾、扬、天雄、永兴、并等州军,以善于治狱闻名。庆历七年(1047年),以太子少师致仕,累加至太子太师,封祁国公。杜衍寓居南都十年后,于嘉祐二年(1057年)去世,年八十。获赠司徒兼侍中,谥号“正献”。杜衍善诗,工书法,所写正、行、草书皆有章法,为世人推重。《两宋名贤小集》收有《杜祁公摭稿》一卷,《全宋诗》录有其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