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睦州泊新安江口
前岁过此州,手持七闽节。
虽远更惮劳,揽辔迟明发。
回瞻七里滩,何日榜舟歇。
幸得满三年,解符下瓯粤。
却到新安江,依然旧澄澈。
敛巾照江水,无白可添发。
州人多故吏,罗立皆磬折。
问我此去心,复有何施设。
兴方顾诸老,谢尔相慰说。
此度归来心,可共严陵说。
虽远更惮劳,揽辔迟明发。
回瞻七里滩,何日榜舟歇。
幸得满三年,解符下瓯粤。
却到新安江,依然旧澄澈。
敛巾照江水,无白可添发。
州人多故吏,罗立皆磬折。
问我此去心,复有何施设。
兴方顾诸老,谢尔相慰说。
此度归来心,可共严陵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伯玉的作品,记录了他重返睦州新安江口的所见所感。全诗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了人生际遇的变迁与不变的自然之美。
开篇诗人回忆两年前手持朝廷符节(七闽节)路过此地的情景,当时虽路途遥远仍坚持早起赶路,透露出为官的责任感。他特别提到七里滩这个地名,暗示曾经繁忙的公务让他无暇停留。
第三段是诗的核心转折:三年任期结束卸任后,诗人重游新安江,发现江水依然清澈如昔。这个"依然"二字很妙——官位会变,但自然永恒。他对着江水整理头巾,发现白发并未增多,这个细节既写实又暗含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最后一段生动描绘了当地旧部迎接他的场景。官员们恭敬地弯腰行礼(磬折),好奇询问他今后的打算。诗人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用"严陵"(东汉隐士严光)作比,暗示自己向往归隐的心境。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让离职后的复杂心情跃然纸上。
全诗最动人的是对比手法:变与不变的对照中,官场奔波与自然永恒形成强烈反差。诗人通过江水这个意象,巧妙传达出"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的豁达,以及看透官场后的淡泊心境。语言虽朴素,但情感真挚,能让现代读者感受到古代文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体悟。
张伯玉
建州建安人,字公达。第进士。尝为苏州郡从事。仁宗嘉祐中为御史,出知太平府,后为司封郎中。工诗善饮,时号张百杯,又曰张百篇。有《蓬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