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几个生动的历史典故,赞美了文人墨客的才华与作品的生命力。
前两句"藜火曾从五夜燃"到"遗编窗下依然在",用深夜苦读的场景比喻文人勤奋创作,即使作者已逝,留下的作品仍在窗前被人传诵。就像隋代大儒王通在河汾讲学时培养了许多人才,暗示好作品能超越时空影响后人。
后四句转入对文采的赞叹。"彩笔"两句说真正的才华经得起时间考验,千年后读来仍觉新鲜。接着用两个对比:汉代张安世记忆力超群但缺乏创造力,东汉井大春学识渊博却著述不多,反衬出真正的文采不在于死记硬背或堆砌知识,而在于有灵魂的创造性表达。
全诗核心是说:真正的好文章需要投入灵魂的思考,能引起历代读者的共鸣。比起死读书或炫学识,富有生命力的创作才更珍贵。这种观点在今天依然适用,无论是写作还是其他创作,真诚而有独创性的内容才能打动人心。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